編輯:luosen 來源:財經新聞網
2024-05-24 18:29:09近期一些西方國家頻頻指責中國“產能過剩”,稱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沖擊國際市場。
當被問到如何看待所謂的“產能過剩”,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表示,所謂“產能過剩論”有悖常理和常識,毫無道理、完全站不住腳。對產能問題要尊重規律和事實,客觀、全面、長遠地看。
事實上,產能過剩原為經濟學概念,指的是行業生產能力超過市場需求,導致產品供給明顯過剩和價格大幅下跌。
“產能過剩”并非新鮮事。早在十年前,國內多地就部分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出臺相關舉措,包括陜西、山西等能源重鎮。
十年間,多地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出清廢舊產能以及優化調整新產能,產業結構和多行業產能利用率都出現了新變化。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3.6%。2023年,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1%。
多位受訪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產能過剩需要辯證看待。其本身只是一個普遍的市場經濟現象?,F實市場中,供需難以維持絕對平衡。而隨著發展周期增長,市場往往會自行調節產能利用率達到供需基本面協調。對新興產業而言,提前適度布局產能是企業常態行為,只要產能利用與市場需求數據處于合理區間內,行業面便可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能升級的探索與經驗
早在2013年10月,國務院便發布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下稱《指導意見》)?!吨笇б庖姟穼︿撹F、水泥等多行業產業規模、發展質量、長效機制建立作出要求。
隨后,山西、陜西、江西、山東等多地陸續發文,進一步明確化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舉措,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比如2014年,陜西省《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實施意見》中提出“煤礦數量控制在500處左右,礦井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95%以上。榆林、關中及延安、陜南分別淘汰30萬噸/年、15萬噸/年、9萬噸/年以下煤礦。”
2016年,江西省印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實施方案》,明確“十三五”期間,全省壓減粗鋼產能433萬噸,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壓減產能任務,到2020年產能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初步建立,過剩行業產能預警體系和監督機制基本建立。同時,該方案也公布了涉及企業級退出產能名單。
遏制產能盲目擴展、清理整頓建成違規產能、淘汰退出落后產能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成為過去十多年來各地化解過剩、落后產能的重要方向。
一位陜西省政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早年間,陜西便以實施‘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計劃為契機,對大中城市火電、鋼鐵、水泥、焦化、有色冶煉、傳統煤化工等行業建設項目從嚴要求。”
上述人士進一步指出,政策具體體現在禁止在大中城市規劃布局水泥、常規燃煤發電廠、鋼鐵、化工、建材等項目。對現有項目限期進行技術改造,對部分高污染企業進行轉移搬遷。對新建產業項目按照等量或減量置換原則規劃和審批,同時推進一批現有工業企業退城入園。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傳統能源發展強勢省份在新舊產能轉換過程中,可能面臨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經濟下行等多重壓力。這些省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大勢所趨。
在此前產能過剩矛盾凸顯的鋼鐵行業中,江西省等地發布《鋼鐵產品制造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相關舉措,在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同時,進一步要求鋼鐵企業以需求為導向,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加快傳統產品檔次升級,推動高技術產品逐步向高端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通過產能優化調整,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加快產業升級和轉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同時,這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手段之一,通過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先進制造業首發“破局”
除了傳統存量產能的矛盾化解,新舊動能承接轉換也成為發展的重要議題。
表現在數據層面,隨著各大城市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完畢,12個“萬億地級市”(即全國26個萬億GDP城市中,不包含直轄市或者副省級城市的地級市)的產業最新發展狀況也大致呈現。
總體來看,大部分萬億地級市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按不變價格計算,下同)高于全國。
單項指標方面,工業生產成為支撐萬億地級市發展的中堅力量。一季度,12個萬億地級市中10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超過全國(6.1%),其中鄭州增長15.0%,合肥增長12.0%,東莞增長10.1%,增速均達到雙位數。
相比于十年前部分傳統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矛盾,如今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制造、食品和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適度布局與規劃,已經頻頻出現在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
“從城市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淘汰和出清落后產能已經不是目前工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前布局與規劃將是城市經濟釋放動能的關鍵要素。比如新能源汽車,有著國內14億人口的市場與逐年拓展的出口渠道,區域新能源汽車產量將會直接體現在城市GDP增速中。諸如此類,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重大項目才是目前城市競爭的關鍵一環。”上述陜西省政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一季度,鄭州汽車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8%。重慶、上海、廣州等地汽車級裝備制造業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比增幅。
瑞銀中國通過對上市的中國汽車品牌分析后發現,近三年整體汽車產能利用率從70%升至74%。其中明顯的變化是,中國自主品牌的產能利用率從三年前的65%提升至2023年的86%。
企業財報數據對于產能轉換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增長的體現更為直觀。比如2023年三季度,臺積電公司4—5納米制程的先進生產線產能利用率超過80%。華虹公司近期調研紀要顯示,公司產能利用率在第一季度有明顯回升,8英寸及12英寸產品均接近滿載。
“盡管行業短期出現產能擴張而導致供需失衡的情況,但光伏行業長期向好趨勢并未變。產能釋放需要周期。企業提前適度布局產能是基于長期的行業研究及市場觀察等綜合因素判斷,而非當下市場短暫性波動。比如頭部企業隆基綠能簽訂了硅料大單,一定是基于行業長期樂觀判斷。”一家光伏產業鏈上游供應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猶存,產能優化調整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從而各地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新的支柱產業。而這些支柱產業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成長性等特點,能夠帶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劉春生進一步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日益嚴峻,“雙碳”目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加快新舊產能轉換,有利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在當前各地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背景下,未來支柱產業的培育將更加注重技術創新、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這些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將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